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十四五规划公开专栏 > 规划全文
北塔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区转变发展方式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是参与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实现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关键时期;必须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新的更高起点,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融入市委市政府“二中心一枢纽”发展战略,认真编制和有效实施“十四五”规划,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 坚持规划引领,开启北塔发展新征程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快进,全面实施“路网拓城、商贸活城、文旅兴城、生态秀城”发展战略,各项经济指标呈现稳中有升的运行态势,民生民利持续改善,基本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小康北塔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经济总量稳中有升,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7.41亿元,2016-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0.59亿元、44.66亿元、47.56亿元、51.34亿元、51.99亿元,GDP年均增约6.8%,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亿元。需求不断扩大,202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06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6.3%,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201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960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009元,202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3049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0711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为9.2%、9.6%,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质量稳步提升

“十三五”以来,我区把调结构稳增长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任务,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由2015年的7.59:35.36:57.05调整为2020年的7.51:34.35:58.14,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高。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种植业平稳发展,2020年粮食种植面积4.3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32万亩,蔬菜粮食总产量6.28万吨,水果总产量1.14万吨。以陈家桥镇、茶元头街道的大棚蔬菜、精品水果基地为基础,形成了“无公害蔬菜、精品水果”两大主导产业。围绕酿酒、畜禽、豆类及果蔬等特色农产品,改进加工手段,扩大加工规模,提升了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基本建成以湘窖酒业为重点的生态酿酒产业链;以恭兵食品等企业为重点的豆制品加工产业链。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600亩,耕地保有量4.2万亩,完成了基本农田保护1.98万亩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任务。稻田鱼、稻田蛙、小龙虾及生猪等养殖业发展态势较好。生态休闲农业发展迅速,现有省级5A生态农庄4个,4A生态农庄1个,3A生态农庄3个,农村合作社40家。北塔生态园、金泉溪、蒋家农庄、桂花湾等休闲农业企业发展态势较好。“邵阳红”商标使用更加规范,培育了湘窖酒业、恭兵食品、湘宝油茶、呙氏老农民、东方新绿洲、鑫众农业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产品龙头企业。“邵阳大曲”、“开口笑”、“湘窖”3个产品入选全市首批“邵阳红”优质农产品名录;湖南唐辣辣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邵阳众意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22个产品纳入湖南省农产品品牌管理平台。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大幅提升,众意葡萄、田江蔬菜等21个产品获得绿色认证,第一批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工业平稳发展。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6.5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3亿元。湖南湘窖酒业4800吨酱酒项目正式投产。技术创新投入逐年增加,2018年,技术创新投入220万元,申请专利16件;2019年,技术创新投入400万元,申请专利19件。节能降耗成效明显,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6.64%,超过预期目标2.5%的4个百分点。

服务业品牌效应逐步扩大。“十三五”期间,我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迅速提高。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0.22亿元,同比增长5.7%,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57.05%增长至58.14%。全省服务业(特色文化)示范集聚区平台创建全面完成并通过省级复检,已吸引10家特色文化企业入驻,培育发展了一批新兴服务产业。休闲旅游业持续壮大,湘窖生态文化酿酒城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授牌,成为湖南省首个酒文化主题国家4A级景区。湖南信多利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转型,创办了全市首家喜文化产业园,并成立了喜文化研究中心。完成广厦文化教育创意园建设,成功举办了邵阳市首届文化教育创意产业高峰论坛,并与长沙酷贝拉、芒果破冰、芒果影院等达成招商合作协议。

3.城乡建设水平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三五”期间,全区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功能品质,城镇化率由70.7%提高至73.5%,为构建“宜居北塔”打开了新格局。

城市建管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区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大力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完成C、D级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积极推动了资枣片区一、二期棚项目和神滩片区棚改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大街小巷、城中村环境卫生治理力度,对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的占道经营、流动摊点、户外广告进行了集中治理;对全区21座公厕,20座垃圾站进行提质改造,有效推进垃圾分类,基本杜绝餐厨垃圾乱倒现象,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

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雪峰北路雪峰大桥至魏源中路段、市府路交警大队至北塔路、二广高速至西湖北路、魏源路等一批城市道路建设,以及资江北路、资田路、云山路、龙山路、崀山路、宝庆西路延伸段、北塔路、大应路、魏源中路等道路的提质改造工程,雪峰大桥、桂花大桥全面建成通车。完成资新、柘木社区等10处社区人防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新建江北地下通道、区政府大门口、刘黑社区3个开放式人防宣传栏。污水管网配套进一步完善,某炮兵部队、邵阳监狱、北塔社区等生活污水引入市政污水管网,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1.5%。

水利安全进一步夯实。完成“五小水利”工程、农田水利项目、以奖代补高效节水项目、水库薄弱环节补强工程、新滩保护圈治理工程等水利项目建设,连续两年荣获全省“芙蓉杯”水利建设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农村公路网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公路建设等扶贫资金7300余万元,建成三条通村干道19.78公里,改造危桥3座,农村公路提质改造48公里,完成安保工程60公里。2020年全区村道建成硬化道路218公里,所有贫困村通路到组,全区建制村通客车情况达100%。

城乡安全饮水全面达标。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实施了田江、陈家桥两处连片供水工程和茶元街道6处集中供水工程,全区23个有贫困人口的村(贫困村12个、非贫困村11个)有16个接通了市政自来水,7个村通过供水工程全部通水入户。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农网改造全部完成,4G网络覆盖到村,路灯安装到院落,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广场和便民服务中心全面覆盖,2019年提前完成了全区农村旱厕改造任务。

4、三大攻坚战成果显著,发展基础有效夯实

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十三五”期间,全区紧盯“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以巩固提升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主线,以稳定脱贫为目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37%。持续发展脱贫产业,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建成蔬菜、精品水果、油茶等产业基地3680亩,实现了“一村一基地”,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实施了陈家桥蔬菜基地产业园升级改造,极大改善了陈家桥、沐山等村的水环境和生产环境。多点发力,做实社会和消费扶贫。贯彻“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的理念,以非贫困户“五类人员”为主要对象,积极组织社会志愿者开展帮扶,累计向对象户赠送米油、电器、衣被、药物等各类物资价值超过10万元。大力建设社会扶贫网电商营销体系,采取与机关单位结对帮扶、联点单位帮扶销售等方式,联系辖区党政机关、小区、学校等50余个单位,疫情期间帮助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40吨左右,实现增收25.66万元。“三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全面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特惠保、医疗救助、财政兜底、医院减免六重保障体系,贫困人口就医实现“一站式”结算,报销比例达到85%,对大病重病户、低保户、残疾人户、孤儿等特殊群体实行差异化困难救助,累计为贫困人口减少医疗开支2000余万元。教育补贴3852人次,建立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流程帮扶体系,实现了零辍学目标。雨露计划累计帮扶贫困学生500人次,为500个贫困家庭斩断了穷根。

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十三五”以来,我区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重点实施完成了一批生态基础设施项目。城市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建成资江北岸风光带3.6公里,大力推进城市主次干道绿化美化工程,对城区西湖北路、魏源路两条主干道进行全面提质改造,使之成为“邵阳最美街道”。改造新建江北广场、蔡锷广场等城市生态休闲广场、公园4个,新建状元、北塔、资洲等居民区小游园20多处,城区绿化面积达到29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5.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04平方米。大力推进村(社区)绿化建设,以资江沿岸及320国道、217省道沿线35个村(社区)为重点,大力植绿播绿,全区80%的村实现“水清树绿路畅灯亮”,其中苗儿、响水等7个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开展城区铲菜还绿、破硬增绿活动,对汽车北站进行破硬增绿,对中心血站、市广播电视局等机关拆墙透绿。开展园林式单位创建活动,共创建园林式单位(小区)27个。全面实施河湖长制,对辖区内的河流、水库清理整治,择优打造了枫江溪、板铺溪、李子塘水库等五处样板河库。完成茶元溪、棉纺溪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将兴隆街道、陈家桥集镇生活污水接入市政管网,截断河道污染源头,实行河道两边岸坡绿化美化工程,通过河道的治理推动城市生活空间向城郊延伸。集中清理整治水土流失、护岸崩塌、河道水库内淤积严重等问题,拆除阻水建筑物13处,河道拓卡4处,完成河道清淤,实现了水库退养,主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满足率达到80%。以“蓝天保卫战”和“环保成果大巩固”工作为中心,开展禁烟禁炮和餐饮油烟整治,实现我区主次干道餐饮业油烟静化设施100%安装。2020年,我区环境空气质量在邵阳市市城区空气质量排名前列,区内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狠抓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整治违法用地,实现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部清零。2019年区政府办公室发布了《北塔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对突发环境事件处理的应急准备与响应提供明确指引,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对公众和生态环境造成的伤害。

政府性债务风险可控。制定出台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落实“三个确保”管控目标,将全区综合性债务率严格控制在相对安全区,全面完成清理政府拖欠民营企业欠款工作,获得全省债务工作二类嘉奖(县区级)。

5.社会民生全面推进,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我区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构建“幸福北塔”,加强社会治理,确保民生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

教育事业。“十三五”期间,完成区芙蓉学校新建、茶元头小学拆除重建、高撑幼儿园新建、陈家桥学前教育中心建设、高撑小学C#教学楼建设、状元中学扩建等项目建设,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宿舍、食堂、厕所、运动场等开展新建或提质改造。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广泛认可,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省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县(市区)和省政府义务教育真抓实干奖,并被定为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重点项目县(区)。

文化体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年行动计划基本完成。区级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均达部颁三级以上标准;建成3座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成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1个,其中“七个一”达标的30个;建成农家书屋16个;馆、站、室均实行免费开放。全区有各类体育场地249个,社区5人制足球场5处,健身路径112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5平方米,村(社区)“村村响”全覆盖。文体活动深入开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组织开展了“农商迎瑞”迎新春联欢、“欢乐潇湘·醉美北塔”和广场舞大赛等群众性文艺活动;组织开展了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和重阳节等一系列节庆文艺汇演活动;举办了全区羽毛球比赛、“西湖春天杯”男子篮球赛等系列体育活动,协助市局承办了湖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龙舟赛(成年组),组队参加了国家、省、市举办的龙舟赛、太极拳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气排球赛等系列比赛活动,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文化惠民活动常态化开展,每年送戏下乡60场,送电影下乡400余场。

卫生健康。医疗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全区共有定点医疗机构77家,纳入医保定点的零售药店66家,基本实现“城区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三级医保服务网络全覆盖。老龄事业稳步推进,全区共建立养老机构5家,23个日间照料中心,养老床位数达到711张,健康养老取得突破性进展,邵阳市中医医院医养中心(北塔院区)开业运营,成为全市首家中医医养结合医院。

社会保障。2020年,全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总支出11111万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支出3879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744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算(含生育保险)支出1285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算支出4113万元;失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90万元。完善了基本医保体系和多层次的全民医保体系,建立了以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为基础,基本医疗、补充医疗和医疗救助“三条保障线”为辅助的较为完善的医保体系,形成了人人享有基本医保的制度格局。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对辖区内困难人口进行救助,有效地解决了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6.社会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发展环境安全稳定

“十三五”期间,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全面建成。以建设文明城区、和谐社区、平安社会为抓手,开展“结对帮亲”、“平安创建”等活动,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社会建设和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发展环境安全稳定。

综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个区综治中心、5个镇(街道)综治中心、41个村(社区)综治中心全部建成,依托社会服务管理,建立健全了综治中心标准化的建设领导机构、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实现了纵向上上可与省、市对接,下能与镇(街道)、村(社区)联通,横向上达到了与区公安分局、区交警大队、区城管执法局、区教育局、区农业农村水利局等区属机关单位管理平台的数据贯通、信息联通、资源共享。

政法工作改革持续推进。持续推进智能化建设,深入贯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坚持依法办事,避免和减少了行政过程中不稳定因素的产生,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了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各项中心工作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工作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开展了“平安一号”、“扫黑除恶”、“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等一系列行动和专项斗争,瞄准群众反映强烈的“盗抢骗”、“黑恶枪”、“黄赌毒”、“食药环”等突出违法犯罪重拳出击,实施精准打击,在全市绩效评估及“平安一号”专项行动排名前列。依托“邵阳快警”、“一村一辅警”、“社区民警”和“宝庆大叔”全面延伸管控触角,开展了社区综治大宣传、大走访,化解了不稳定因素。严厉打击涉毒犯罪活动,持续开展“禁毒三年大行动”、“拉网剿毒”等专项行动,切实提高打击毒品犯罪的效能。强化吸毒人员查处和管控戒治,强戒执行率和病残收戒率均达到100%,中度风险以上吸毒人员100%纳入管控,社区戒毒康复人员100%执行到位。

消防安全工作再上台阶。安全综合治理不断深化,消防安全责任体系逐步完善,构建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社会化消防工作格局。

第二章 形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我区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赋予了重要战略机遇期新的内涵,将给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国际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巨变。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实现了长期、高速的经济增长,近十年来占全球经济的比重显著提升,改变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实力对比。从经济总量上看,发达国家已经失去了对世界经济的绝对主导地位,国际规则体系面临重构。由于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诉求上的差异不断凸显,在全球治理领域的分歧不断加大,传统贸易规则与新的经济发展形势的矛盾突出。从产业发展格局上看,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全球新一轮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加快重塑,我国产业发展进入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的重要窗口期。从根本性矛盾来看,当前世界经济制度改革需要的不是局部的小修小补,而是整体规则的系统性更新,涉及到国家间力量结构、利益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很难在短期内得以解决。

(二)国内发展

从我国总体发展进程上看,根据“三步走”战略,我国即将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面临夯实脱贫攻坚成果和应对经济格局、社会结构变化的压力。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和稳中有进相结合,是“十四五”期间需要直面的一个重要挑战。从湖南省定位上看,我省将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从邵阳市发展态势上看,邵阳市在“十四五”期间将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战略机遇,坚持“二中心一枢纽”定位,围绕“五个强市”总目标,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三)面临的机遇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遇。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带来的机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将转移至国内市场,将充分发挥超大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两新一重”投资将达到新的高度,为我区大力开展新基建,补齐城镇化、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短板,稳定投资,带来了重大机遇。

全方位扩大内陆开放带来的机遇。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正处于沿海、沿江、内陆、沿边全方位开放阶段,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级开放政策的支持下,湖南“一带一部”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叠加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将极大有利于我区发挥区域中心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我区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我区内陆开放型产业取得重大发展。

全省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带来的机遇。“十四五”期间,我省在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打造“四大体系”和“五大基地”的基础上,将着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三高四新”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任务,也为我区找准经济社会建设重心、实现突破性发展带来机遇。

政策红利集中释放辐射北塔带来的机遇。长江经济带建设、承接产业转移、湘西大开发、老工业基地振兴、邵阳东部城市群等区域发展战略叠加效应带来众多优惠政策。并且,随着邵阳市城区总体区划调整的推进,北塔将成为邵阳市主城区的几何中心,各类政策衔接将更加高效。

(四)面临的挑战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开放性不足,外需乏力,内需不足的背景下,经济劣势凸显。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将会更加尖锐,而党的十八大深刻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与地方政府追求GDP政绩观所形成的惯性支配、对传统落后产业形成的惯性保护之间产生了冲突。

民生保障存在短板。随着中等收入群体数量的不断增加,公共需求将加快从温饱型、一般型向改善型、提质型升级。目前,我区公共配套不够完善,功能设施欠账较多,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高,民生民利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后劲。从我区总体情况看,区内产业基础依然薄弱,龙头企业、大型企业较少,经济总量不高,税收总量偏小,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发展后劲有待增强。

综合来看,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必须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乘势而上,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我区各项事业的新局面。

第二篇 坚持科学发展,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四五”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五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必须严格按照党中央的谋划部署,落实省市发展战略,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实现我区高质量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落实省委“三高四新”战略和市委“二中心一枢纽”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力实施“四区二城”战略,加快建设全省特色文化服务业示范集聚区,努力将北塔建成邵阳现代服务新城、康养宜居首善地、全域旅游目的地,打造精美幸福新北塔。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关键作用,确保党始终统揽全局、协调各方。

坚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注重机会公平,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保障基本民生,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通过绿色发展守底线,创新发展提质量,协调发展破瓶颈,开放发展拓空间,共享发展惠民生,谋划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着力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互促互进,努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筑牢富民强区的物质基础。突出转变方式调结构,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以深化改革释放发展动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对接一带一路、一带一部、粤港澳大湾区等国省战略,加大开放力度。以改革开放激发主体、要素、市场活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补齐各类民生短板,扩大有效投资,创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共融、一体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和谐城乡新格局,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新发展。坚持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水平。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是提升城镇化质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客观要求,也是稳定城市产业工人队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支撑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现实需要,还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畅通城乡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

第四章 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

严格按照党中央、省、市战略部署,找准定位、科学规划,坚持“四区二城”战略,构建“一区一带三园”的空间发展格局,推动五年规划成为五年发展成就的动力引擎,开启我区经济发展新征程。

(一)发展战略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北塔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大力实施“四区二城”发展战略,即:大力实施“文明立区、服务兴区、项目强区、民生福区”战略举措,加快实现“邵阳现代服务新城、江北宜居宜游福城”战略目标。

坚持文明立区。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阶梯,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易传乾·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汉焦赣《易林·节之颐》:“文明之世,销锋铸镝”。把文明作为立区之本,就是要把文明作为北塔最显著的标签、最鲜明的“名片”。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全面开展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院落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北塔人的文明素养,倡导全社会崇礼尚义、文明诚信、爱岗敬业、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全面推进北塔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一起抓,把德治和法治、自治相结合,有效规范社会秩序,大力培育乡风文明,努力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服务兴区。服务是所有工作的本职,是现代政府最基本的职能。坚持服务兴区,就是要在全区做到所有的部门都是服务台,所有的公职人员都是服务员,所有的百姓群众都是投资形象,以的贴心和暖心服务换取服务对象的舒心和放心,真正把北塔建设成为企业投资兴业的洼地、百姓安居乐业的福地。

坚持项目强区。项目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生命线。没有项目,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项目强区,就是要通过共谋项目、齐抓项目、大上项目、多引项目、快建项目,推动北塔经济快速发展。要坚持以项目论英雄,所有干部要强化项目意识,更多干部要到项目一线去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要坚持项目为王的理念,既要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也要众星捧月的小项目;既要抓基础设施项目,也要抓产业项目;既要抓三产项目,也要抓一产二产项目;既要抓传统产业项目转型升级,更要抓新兴产业项目“无中生有”;既要抓项目落地,也要抓项目前期。

坚持民生福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生福区,就是要忠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切实增强民众福祉。只要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哪怕再小,也要当成大事来办。要坚持解决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事。要聚焦当前民生短板和弱项,把教育、医疗、养老、托幼、购物、出行、环保等民生事项办实办好,真正让北塔人民以做北塔人为荣、以住北塔为福。

加快建设邵阳现代服务新城。服务业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显著标志,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特征。北塔作为邵阳市主城区之中的新城,根据全市的城市功能分区和产业发展布局,从开始定位为经济开发区到转为现代服务新城,是实现转型升级、弯道超车的难得机遇。尽管有阵痛,但恰恰可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要充分放大全省服务业示范集聚区的品牌效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以政务、商务、文创服务为主体的西湖北路产业经济带、以消费集聚为带动的滨江风光产业经济带、以商贸物流为支撑的二广连接线产业经济带。重点发展文化商旅综合体、康养宜居服务区,金融、财税、法律、商务服务区,积极规划商贸、行政现代服务核心区。要坚持推进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制定激励优惠政策,“一事一议”招商引进总部经济、总部企业。以省市振兴湘酒产业为契机,着力建设湘酒产业核心区、工业旅游示范区,推进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高新制造业有效衔接,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柱,多业态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奋力把北塔建设成为商贸繁荣、文创兴盛、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新城。

加快建设江北宜居宜游福城。北塔区三面环水,地势平坦,工业项目较少,生态环境优良,地形如弓,蓄势待发。同时作为新区,历史包袱较少。要充分发挥北塔得天独厚的滨江优势和资源禀赋,做足做活滨江文章,做足做活宜居文章,做足做活宜游文章。要构筑城区防洪保护圈,扮靓沿江风光带,规划水上旅游线,布局滨江产业开发点。要继续实施路网拓城、商贸活城、文旅兴城、生态秀城,着力完善路网、管网、公园、绿化、医疗、教育、文体、游乐等配套设施。要坚持积极有序推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招商引进大型游乐场、高端商业综合体、高档精品楼盘、现代商务会展、大型文旅项目,坚持走产城融合发展的路子,把大江北变成邵阳最美的城市风光带、城市会客厅、产业集聚带、居住首善地。要做活做强工业旅游、乡村旅游,以湘窖工业旅游景区为辐射,结合乡村振兴,推出乡村游、康养游、自驾游、体育游等旅游系列产品。加大数据、科研等要素资源在旅游康养新业态中的投入,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发展,致力把北塔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环境优雅、令人向往的宜居宜游福城。

(二)空间布局

围绕市委“二中心一枢纽”的战略目标,努力挖掘资源优势,规划形成“一区一带三园”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区:即打造现代服务业(特色文化)示范集聚区。集聚区内形成商贸服务圈、智慧物流圈、都市生活圈、现代金融圈、康养产业圈。

一带:即沿资江岸线建设集会议会展、特色购物、餐饮娱乐、文化教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滨江商业文旅经济带。

三园:即沿西湖北路打造邵酒文化产业园、沿资江北岸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园、沿国省干线打造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园。

第五章发展目标

(一)“十四五”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我区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坚定不移实施“四区二城”战略,全面建设精美幸福北塔。

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在综合经济实力上有新突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呈现向上向好势头,基本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发展更加集聚。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8%左右,GDP达84.34亿元,人居GDP达6.0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6%,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6%,规模工业增加值达21.0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84.81亿元,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2%,最终消费对GDP贡献率达65%,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达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6亿元,地方税收占GDP比重达1.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6%,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达2.2%,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件,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2%。

共建共享民生新成果,在民生建设上取得实效。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促进充分就业、稳定就业、更高质量就业,创业致富、共同致富活力迸发。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受惠面更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健康北塔建设加快推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从制度全覆盖到法定人员全覆盖的跨越。建立比较完善的养老助残服务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群众文化享有、文化提升、文化创造的需求和愿望得到更好满足。到202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822元,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4.5%,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2年,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2.95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每千人口拥有三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5个,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

开辟绿色发展新路子,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持续提升。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明显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全社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居环境更加宜人。到2025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完成市定任务,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0%,达到或优于II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超过98%,森林覆盖率超过60%。

展现文明法治新风貌,社会治理现代化达到新水平。法治北塔建设扎实推进,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更加稳固,生产安全保障更加稳妥,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社会大环境更加和谐稳定,到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8万吨,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累计下降2%。

1北塔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速[累计]

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51.99

84.34

8%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4.23

6.08

7.5%

预期性

3

全员劳动生产率(%)

4.4万元/人以上

/

6%

预期性

4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例(%)

22

26

[4%]

预期性

5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52.66

84.81

10%

预期性

6

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

12.97

21.04

8%

预期性

7

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19

32

[13]%

预期性

8

最终消费对GDP贡献率(%)

54

65

/

预期性

9

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

11

12

[1%]

预期性

10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1.1

1.6

8%

预期性

11

地方税收占GDP比重(%)

1.5

1.6

/

预期性

12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73.5

76

[2.5%]

预期性

创新驱动

13

R&D经费投入占GDP比例(%)

0.62

2.2

[1.58%]

预期性

14

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89

3

27.5%

预期性

15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例(%)

/

32

/

预期性

民生福祉

16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7837

43822

9.50%

预期性

17

城镇调查失业率(%)

<4.5

<4.5

/

约束性

18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8

11.2

[0.4]

约束性

19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1.9

2.95

9.2%

预期性

20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98

[3%]

预期性

21

每千人口拥有三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1.06

4.5

[3.44%]

预期性

22

人均预期寿命(岁)

77

79

[2%]

预期性

绿色转型

23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

/

/

完成市定任务

约束性

24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

完成市定任务

约束性

25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85.5

90

/

约束性

26

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Ⅱ类水体比例(%)

≥95

≥98

/

约束性

27

森林覆盖率(%)

≥60

≥60

/

约束性

安全保障

28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1.8

≥1.8市定任务

/

约束性

29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022

/

[-2%]

约束性

(二)2035年远景展望

2035年,我区经济、科技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更加强烈。打造邵阳现代服务新城,实现高水平的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平安北塔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体育强区、健康北塔质量更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影响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部分群体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实质性进展。

第三篇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产业兴区

第六章 建设现代服务业示范集聚区

坚持把服务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战略重点,以现代服务业示范产业园建设为依托,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休闲农业、现代物流、现代商务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电子商务、健康养老、信息服务、数字创意等新兴服务业,不断扩张服务业规模,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建设现代服务业示范产业园

充分发挥服务产业独特优势,深入推进服务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培育特色品牌,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地域特色突出、发展优势明显、集聚能力强的发展新格局,打造2平方公里的现代服务业示范产业园,带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大产业基础投资,完善交通、电力、供排水、通讯、消防、绿化、节能环保等基础设施。二是大力引进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产业集聚高地。三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四是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企业注册、行政审批、税务、统计等系列服务。

(二)提质升级传统服务业

1.做大文化旅游产业

突出产业特色。坚持错位发展,充分挖掘古北塔、湘窖酒文化、原生态山林、丹霞地貌、滨江区域等各类文化旅游资源,因地制宜进行文化、旅游开发,在全区形成各具特色而又优势互补的文化旅游新格局。重点推进犬木塘“宝庆丹霞文化园”旅游综合体、宝庆府古城、湘窖酒文化小镇、特色文化街区改造等项目,力争早日建成见效。

推进融合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思路、产业空间布局、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发展融合产业。重点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将文化创意元素融入旅游景区景点规划、旅游产品与线路开发、旅游品牌与节庆策划、旅游商品开发与旅游市场推广等领域,推动文化艺术植入吃住行游购娱各领域,做大做长旅游消费链,推动旅游功能嵌入各类文化空间,构筑文旅消费新场景。建设北塔特色文化旅游街区,积极推动广厦文化教育创意园、恒大影城等项目建成生效。推动湘窖4A级工业旅游景区的提质升级,争取建成5A级工业旅游景区。实施文化+旅游+农业、工业、体育、教育、康养、城镇、扶贫战略,推动文旅广体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发展,撬动新需求。

打造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数字文旅、夜经济、网红经济、文旅体验、研学知识游、红色教育游、康养旅游、体育运动休闲游、自驾车房车营地等新型业态,扩大文旅消费。加快建设精品民宿,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到“十四五”末,力争培育1-2家年收入过1000万元的文旅企业,形成文旅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全面提升文旅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加强智慧文旅平台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2.做优现代休闲农业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陈家桥镇、茶元头街道、田江街道为核心,多点打造休闲农业示范片。陈家桥镇以大应公路S217沿线为主体,打造果蔬采摘、农产品加工、农耕体验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带动农家乐发展壮大;茶元头街道以茶元、沐山丹霞地貌为核心,大力发展地质探险、花卉观赏、水稻生产等旅游模式,带动粮食、禽畜产品种植养殖和销售;田江街道以运动健康为主题,以沿河田江、谷洲、苗儿和邓家为主体,打造康养主体休闲游,联合北塔生态园打造市郊“吸氧、运动”主题公园,力争将田江片区建成全市周末“亲子旅游、亲近自然”的网红地。积极培育发展农业新型主体,新建10家农业产业合作社,培育20个规范性家庭农场,作为各休闲旅游片区的承载主体,带动农家乐、民宿等业态发展,创建省五星休闲农庄1个,四星农庄2个。

3.做强现代物流业

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重点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和发展,引导商贸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集聚、集约发展,推进邵阳智慧物流园建设,提质改造江北蔬菜水果批发市场。以中山路两侧为突破点,充分发挥物流园区整体效能和集聚带动作用,建设城市物流配送中心、大型批发市场、冷链仓储中心,打造全市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商贸集散地。引导和集聚全社会物流资源,搭建城市配送平台,完善城市配送中心、社区集散网点等设施布局,充分利用现有商业零售终端网络,增强城市末端配送的装卸、分拣、暂存等服务功能,推动城市配送向共同化、智能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打造区内十五分钟物流配送圈。

4.做精现代商务服务

“信用北塔”建设为切入点,营造诚信环境,构建诚信体系,强化信用奖惩,引导诚信行为,推动信用服务业发展壮大。按照“核心带动、轴线发展、优势集聚、突出特色”的思路,依托广厦文创园等新建楼宇办公区域,加快建设白泥田商贸城、雪峰商业广场、中驰商业街,打造初具雏形的核心商务区。强化招商引资,吸引股份制银行、保险、证券、私募创投、融资租赁等企业到我区建立邵阳分部,积极引进商务咨询、法律咨询、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机构,推进市农商银行、市城投公司相关项目建设,帮助、培育具有上市潜力的企业上市融资,重点打造雪峰桥周边金融一条街。加快培育本地优势企业总部,大力引进省内外大型企业在我区设立区域总部,鼓励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营运中心、会展中心落户我区,重点推进建筑规划设计城建设。

(三)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

1.做实电子商务业

建立健全相关物流配送体系和服务应用系统,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政策,鼓励购马精选、绿萱农业等本土电商企业发展,搭建本地化电子商务平台,融合物流配送服务、交易服务、信息服务、融资担保类金融服务等于一体,实现基础业务、运营业务、平台管理和运营支持等业务功能。加快开启农村电商“众创时代”,建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产品流通公共服务体系,畅通“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新渠道,重点发展“一村一品”电子商务。推动线上线下互动,支持大型实体零售、餐饮、家政等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订店取、网络订票、预约上门、社区配送等业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展实体商店和虚拟网店联动发展等新型经营方式,激发线上线下消费潜力。

2.做活健康养老业

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资源,建立完善以医养结合为特色的医疗服务体系,引进省内外知名医疗单位发展专业医学检验中心、影像中心等第三方医疗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办具有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争取申报省级医养结合试点基地。积极发展饮食、运动、医药、环境、文化、美容等各类形式的养生保健服务。大力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体育彩票等体育健身产业。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促进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等产品在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

3.做细信息服务业

加快数字技术应用,大力发展“互联网+”消费模式。发展研发、设计、咨询策划、广告等服务平台,引导平台企业积极探索服务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服务新模式。引导日常生活用品的购置与配送、家用电器维修、服装制作拆洗与熨烫等传统服务向线上转移,鼓励打造各类信息消费平台,畅通劳务用工、闲置物品出售、特色农产品销售等信息流通渠道。进一步支持依托互联网的外卖配送、网约车、即时递送等行业发展。

4.探索数字创意产业

发挥城区的交通、金融、网络优势,支持互联网龙头企业在我区建设阅读、游戏、视听和应用分发基地,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互联网传播平台,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和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各类数字文艺资源传播新体系,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单位和骨干文化传媒企业发展新兴媒体,提升先进文化互联传播吸引力。大力推进超高清视听内容创作生产,丰富数字媒体、数字出版、3D动漫、虚拟现实游戏和视频等数字内容供给,创新内容营销模式和营销渠道,重点发展数字阅读、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文化新型业态。到2025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例达32%。

第七章 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科学布局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建设产业发展载体,用改革的办法逐步打破产业发展要素瓶颈,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经济向集聚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转变,努力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建设产业发展载体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充分利用规划的工业用地,发挥湘窖酒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重点推进湘窖二期和邵酒研发中心建设,做强湘窖品牌,做活营销网络,做优4A级工业旅游景区,做长产业链条,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酒文化产业园初步成形。盘活现有闲置工业厂房,加强对百锐工具、东邦新材料、九盛食品等现有闲置工业厂房的生产管理,招引低污染、高附加值工业项目入驻。推进食品产业园建设,帮助恭兵食品解决排水排污问题,实现早日搬迁。充分发挥北塔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功能,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原则,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加快推进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为主攻方向,以集聚产业发展优势为目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引进培育新兴产业,努力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扶植现有规模企业做大工业体量,破除现有规模企业发展瓶颈。支持中恺玻璃、君志达扩大厂房,做大规模;协助东信棉业完成技术改造。扶持食品、发制品、装配式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传统产业企业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不达标企业(个体户)整治清零行动,加快落后、过剩产能出清。到2025年,全区累计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家以上,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0家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6%以上,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1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89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6%。

(三)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以创新发展为主要动力,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区域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深入推进承接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每年引进、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数各2家,到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0%以上。建设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产业创新创业平台、星创天地,提升承载产业转移能力。

(四)打破要素保障瓶颈

研究制定产业发展相关的投资、财税、金融、土地、环保、产业、创新、招商引资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在产业布局、项目立项及投资安排、资金补助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对企业切实落实好税法、海关法规定的各项税收与监管优惠政策。优化投资政策,按要求逐步放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和行业限制。完善金融政策,按要求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优化土地政策,统筹协调承接产业转移用地需求,对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建管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区中小微企业提供政务代理、创业辅导、综合信息、人力资源、投融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管理咨询、信息技术、专业指导等服务。

第八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1.优化特色产业布局

因地制宜,围绕“一村一品”、“一品一特”的产业发展思路,根据消费需求新变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产业布局、调优产业结构、调强产业特色。依托城区优势,引导发展高端、小众特色城郊农业。突出省级“一县一特”主导产业发展要求,进一步调整蔬菜种植结构,建设以陈家桥蔬菜综合产业园为核心,茶元、田江为示范的万亩蔬菜“核心区—示范区”协同发展圈,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提质升级蔬菜产业综合效益,创建省级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示范片,夯实邵阳“菜篮子”。利用扶贫产业发展机遇,进一步扩大蓝莓、黄桃、杨梅、葡萄等精品水果种植面积,建设望城坡和李子塘2个1000亩连片精品水果基地,大力打造“北塔优果”品牌,建成名副其实的市区“果盆子”。建好光裕稻田鱼、茶元蘑菇、兴隆稻田蛙、枫林小龙虾基地,提升九牧、华达、枫林等3家规模养殖场产能,切实保障生猪供应,丰富市民“菜篮子”。

2.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全面推进农业品牌的孵化、提升、创新和整合,建成以“两品一标”农产品为基础、企业品牌为主体、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坚持以“同一区域、同一产业、同一品牌”为导向,每个优势产业集中打造1-2个品牌,培育1-2个地理标志品牌。依托资源优势,着力打造苗儿村、光裕村、兴旺村的油茶;苗儿村、田江村、贺井村、兴隆村、田庄村的特色农副产品;马家村的“民族风味”。全力支持品牌创建,加强农产品品牌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推进“邵阳红”优质农产品公共区域品牌建设,规范“邵阳红”商标的使用,打造北塔品牌。组织农产品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农产品博览会,加大农副产品推广力度。

(二)提高农业质量效率

1.完善农田基础设施

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按照因地制宜、提高质量、改善条件的要求,大力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积极开展集中连片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林等建设。建设一批规模适度、技术先进、管理科学、效益显著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现田成方、路畅通、渠配套。以茶元头街道、陈家桥镇为主要区域,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针对性地采取培育土壤肥力等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健全农田设施管护机制,确保各类农田设施长期稳定发挥效益。到2025年,全面完成农田设施补短板建设任务,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1.5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1万亩以上。

2.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大力支持农业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体系。依托省市农业科研资源,加强农业专家服务团的指导作用,建设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实施现代种业自主创新工程。积极引入恒大农科、联塑集团等国内上市公司,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设施农业基地2000亩以上,打造全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龙头。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探索构建农业农村智慧产业体系,逐步实现生产组织智能化、产品质量可溯化、市场营销网络化、社会服务专业化。实施农机合作社培育工程,大力推广农机化作业,加快补齐农机化短板。到2025年,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0%。

3.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坚持标准化生产和严格执法监管两手抓、“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强化重点产品、重点环节和重点领域的监管。净化产地环境,从源头把好农产品生产安全关。推进“两品一标”基地认证,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好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全面推行农产品“身份证”和“合格证”制度,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继续维护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荣誉。通过严格强制免疫、落实检疫净化、实施制度化消毒和实时监测,强化督导检查,严防非洲猪瘟、禽流感等疫情。持续强化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生产源头监管、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生猪非法调运监管。开展禁限用农药、“瘦肉精”、兽用抗菌药、农资打假等各项整治行动。到2025年,全区“二品一标”认证产品达10个以上,实现“二品”认证占农产品商品量60%以上。

4.开展农业绿色生产

加快农药用量少、肥料利用率高、适宜轻简栽培的绿色优质品种和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广。推进农业面源污染专项整治。加强畜禽粪污有效治理,对家禽牲畜实行圈养,并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要求处理畜禽排泄物。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建立健全病死畜禽收集暂存体系。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采取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多种途径,着力提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强化废旧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探索实施废弃农药包装物押金制度和回收处理机制,对废弃农药包装物实施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定期组织人员开展“田间地头顺手捡”集中清捡行动。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林下种养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进农林牧渔复合经营。大力发展林下产业,新造高产油茶林基地100公顷、新造油茶中幼林提质增效100公顷。依据自然格局,坚持“重点突出、分区施策、稳步推进”的原则,打造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个,因地制宜发展绿化苗木、木本花卉等特色种苗,建设花卉苗木示范基地2个。到2025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达100%,力争建成专业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并配备相关设施设备,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三)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1.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强组织引导与政策支持,着力培育壮大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支持返乡下乡人员依托自身已有的产业、项目和平台,创办农民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创业项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始终坚持“市场主导、公司运作,政府引导、金融支持,协会组织、科技支撑”的原则,探索建立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机制,推广“大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运行组织模式,鼓励实施“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小农户专业化生产,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推进农业合作社建设,引导农业合作社整合、扩大,探索建立农业合作社联合社。

(四)推进农业产业融合

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探索产业集聚发展融合型、产业链条延伸融合型、农业功能拓展融合型、新技术多业态渗透融合型的新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业,依托恭兵食品、唐辣辣食品等大型加工企业,组织农产品生产经营合作社,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运行组织模式。引进1-2个实力雄厚的冷链物流企业,构建覆盖城乡、快捷智慧的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扩大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覆盖面,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深度融合。积极对接湘中南地区供粤港澳蔬菜基地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农产品出邵出境。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到乡村建设服务网点。推进农业与人文、教育、康养、体育等深度融合,以陈家桥镇、茶元头街道、田江街道为核心,多点打造休闲农业示范片,建设一批知名休闲农庄、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研学旅行基地、乡村民宿、星级乡村旅游区(点),重点推进茶元头“宝庆丹霞文化园”旅游综合体、陈家桥邵阳市劳动教育实践示范性基地、田江体育公园等项目建设。

(五)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1.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整区推进。加强垃圾处理,按照“行业监管,各负其责,区镇主体,属地管理,设立专项,分类考核”的原则,建立责任明晰的农村垃圾治理机制。形成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收运处理模式,积极融入全市垃圾发电站体系。引入市场化机制,健全垃圾回收体系,完善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和垃圾收集点建设管理,配备保洁员,配置垃圾转运收集车、保洁车,充分利用“一村一站”垃圾回收点,切实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处置,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大污水治理力度,推广居民联户污水处理系统和散户三格净化池污水处理系统。有序推进集镇污水处理工程,加强污水截流、收集、管网配套工程建设,实现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大力普及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开展公共厕所新建和提质改造,完善卫生厕所建、管、用并重的长效管理机制,有效管理和使用无害化粪肥。改善水环境质量,扎实推进河库长制,河道两岸保洁与管护责任、沟塘清淤分配到村,推进河库连通工程,完成城乡黑臭水体摸底及整治。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8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农村黑臭水体消除率达95%以上,农村厕所污粪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80%以上。

2.塑造特色乡村风貌

加快重点部位、重要路段上池塘整修、道路“五化”、公共设施、秀美庭院和村容村貌建设,围绕特色产业、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乡村旅游等方面,建成一批田园式村庄。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支持陈家桥社区、李子塘村、苗儿村、田江村、谷洲村、望城坡村、茶元头村、马家村、光裕村、贺井村打造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开展森林乡村建设,持续加大乡村绿化美化力度,建成15个特色鲜明、美丽宜居的森林乡村,全区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

3.全面实施村庄规划

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围绕地方特色,按照实用性原则,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及修编,实现统筹规划、连片推进、整体实施。落实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强化规划审批执行管理,坚持一户一宅、拆旧建新,建管并重,继续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全面整治农村“空心房”。规范引导社会资本合作参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依法简化相关审批和招投标程序,完善监督检查制度。建立奖优罚劣的督查考评制度,出台村容村貌提升的技术指南或导则。

4.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育机制。出台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建立教育培训、政策扶持衔接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认定一批为农业生产服务带动能力强、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机器人”,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和农业领军人才培育计划。

(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1.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以脱贫攻坚成果为基础,扎实做好产业扶贫“后半篇”文章,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和无缝对接,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市部署,坚持乡村振兴总要求,坚持稳中求进,高质量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采取单村发展和多村联合相结合模式,每个村培养2-3个农村致富带头人,“一户一策”稳固家庭经营,“一村一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2.加快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推进“四好”公路建设,实施自然村通水泥公路建设和提质改造,拓宽村级公路至4.5米以上。持续推进“点亮乡村”行动,加强村道路、主要路口、村内公共场所路灯维护,方便村民夜间出行。加大公路养护力度,完成公路隐患治理,提升公路安全保障水平。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快完善农村物流网络,打造区镇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开展农村物流终端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通信网络改造升级,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和无线网络进村入户,实现农村宽带网络、5G网络设施和镇(街道)、村(社区)重要公共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

3.扩宽农民增收渠道

强化产业就业支撑,积极支持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推广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连农户、产业融合发展等方式,稳定提高农民从事种养业收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摸清农村资源资产家底,扫清资源管理障碍,强化管理经营,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资本、农民变股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全面落实惠农、强农及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稳定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到202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减小。

第四篇 坚持改革创新,培育发展动能

第九章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坚持重点突破与协同推进相结合、对接配套与基层首创相促进,坚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领域的改革创新,最大限度激发活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涉农制度改革

1.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配套措施。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强确权登记数据信息化管理和综合应用,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切实巩固拓展确权颁证成果,依法保护集体、承包农户和经营主体的相关权益,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建立土地流转审查监督机制,制止和防止耕地经营“非农化”。

2.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实行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把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确权到不同层级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加快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民主协商合理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加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管理,确保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每个成员。健全资产运营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机制。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积极探索土地承包权抵押压贷款,推进集体资源性资产股份合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全面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开展农业生产性服务等经营活动,确保实现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

(二)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1.持续推进简政放权

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推动行政重点由重审批轻监管向减审批严监管转变,激发企业活力。按要求精简投资项目审批手续,全面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探索重大重点项目容缺审批制度。按照权责一致原则,依法赋予镇(街道)相应人事权、财权和经济社会管理方面的审批、服务、执法权限。

2.深入开展放管结合

推进政府监管体制改革,创新监管模式,加快构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促进公平竞争。持续推行“五公开”全过程监管,加大审批事项、审批流程、审批要素、审批结果、服务评价公开力度。健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落实相关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监管平台管理和中介机构诚信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后续监管工作。持续开展简政放权专项督查,保持简政放权工作力度。加强中介机构监管,利用互联网政务系统,完善中介服务机构信息公示、机构选取、业务考核、服务质量评定与审批,以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对中介机构的监管。

3.不断优化服务水平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务服务效率。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继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巩固食品药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实施营业执照和食品、药品、特种设备许可等事项全程网上申请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不跑路,让快递多跑腿、群众在家等。按照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要求,推进企业办理登记零见面,电子营业执照无介质,推行网上申请、网上公示等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方式,办结提速达90%以上。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1.保护市场主体

强化政府资金安排、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资质许可、标准制定、项目申报、职称评定、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加强政务信息依法公开,保障各类投资者的知情权、参与权,提升投资者维护合法权益的便利度。坚持平等保护原则,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法律地位平等、权利保护平等和发展机会平等。依法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推动形成平等有序、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畅通诉讼渠道,实现中小投资者涉诉所有程序事项一次性告知、阶段文书一次性送达、询问事项一次性解答,确保中小投资者快速兑现胜诉权益。

2.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重点围绕“准入不准营”、市场主体退出难等突出问题,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拓展。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降低企业准入成本。进一步推进企业注销制度改革,简化企业普通注销程序。继续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名称登记、“一件事一次办”等企业准入便利化改革,降低投资创业的制度性成本。加强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双随机一公开”、企业信息统一归集、综合行政执法等工作。进一步加快食品生产和经营许可改革,稳步推进特殊食品注册备案制度改革和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

3.加大竞争执法力度

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切实做好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相关工作,打破区域封锁,消除市场壁垒。加大价格监管力度。落实降费减负政策,持续开展涉企收费检查,突出行政事业性收费、红顶中介、行业协会商会价费行为规范、自然垄断行业价费政策落实等重点领域违规行为治理,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价费环境。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加强水电气、教育、医疗、电商、物业、停车等民生重点领域价格行为监管,严肃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百姓合法权益。聚焦社会热点、重要节点,突出抓好节假日市场价格监管,及时处理价格投诉举报,疏解价费矛盾,规范市场价格行为。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开展预算编制事前审核,建立财政审计联动机制。推进政府债务绩效管理改革,完善化债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区政府对各镇(街道)的社会保险费与非税收入任务管理及考核制度。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完善国资监管方式,稳步推进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完善非法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体系,建立健全非法金融活动打击处置工作机制,推进非法金融活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第十章 健全创新创业机制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引领地位,坚持抓创新创业基础、抓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抓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抓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一)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1.加大创新载体建设力度

鼓励企业借助院士专家、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整合共享研发设备、检测设备、人才优势,联合共建创新载体。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符合其发展需要的省市级研发平台。对承接国家、省、市级创新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给予不同额度实验设备购置资金支持。到2025年,新增国家、省、市级研发平台5家以上。

2.全面推进创业平台建设

积极推动创业苗圃、创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等科技孵化基地建设,围绕园区重点发展产业,培育创客空间、创业咖啡等创新创业载体。引进创投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形成涵盖项目发现、团队构建、投资对接、商业加速、后续支撑的全过程孵化链条。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参与,共同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孵化平台。到2025年,新增省级创业孵化基地1个,各类孵化平台3个,省级众创空间2个。

3.健全创新创业协同机制

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新建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强化中小微企业共性技术攻关,推进大型仪器、科技文献、科技数据等共享。坚持市场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培育和发展技术转移、科技咨询、评估、知识产权和财会等各类中介机构,探索建立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创新中介服务体系。

(二)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1.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相关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到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达2.2%。

2.积极培育创业主体

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完善科技人员创业股权激励机制。健全创业项目征集和评选机制,积极组织参与省、市创业大赛,吸引和筛选优质创业项目落户我区。完善创业导师制度,构建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培育孵化体系。加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宣传,普及新理念,形成人人支持创业、人人推动创新的浓厚创业文化氛围。

3.健全创新创业投融资机制

主动对接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围绕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大力申报实施市级科技项目,充分发挥政府创新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科技研究。坚持和完善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科技金融有效结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投融资机制。积极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分享投资、天使投资,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支持和引导民间资金创立各类风险投资基金,走投向科技创新、人才创业的新路子。

(三)大力引进培育人才

1.统筹推进城乡人力资源开发

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流动,增强人力资源保障,加快建设素质良好、结构合理、发展均衡、优势明显的人力资源队伍。推进人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比例明显增大,人才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鼓励各类在外创业优秀人士和优秀务工人员到乡村创业兴业,支持外出返乡农村青年、退役军人和企业分流职工转岗农村创业,促进创新创业主体流向农村。

2.坚持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

重点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团队。探索实施“产业基金+孵化器+专业团队”的引才模式,加大吸引省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区创新创业力度。组织实施“企业人才百千万工程”,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型企业家和管理团队,培育一批企业急需顶用的科技研发和高技能人才。到2025年,力争引进培育国家级和省级人才10名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名。

3.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通过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等方式支持国内外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推荐符合条件的高端人才担任社会职务、参评高级职称。为高端人才提供落户、居住、生活等服务保障,对新引进在企业全职工作的产业精英人才和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帮助其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困难。

(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

1.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以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方向,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重点支持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力争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成果。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进一步简化程序,建立和完善纠纷案件快速调处机制。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探索建立专利、商标、版权侵权案件行政调处前置制度,继续开展专利纠纷行政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工作。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构建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维权渠道。切实加强维权援助,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诉中委托调解。至2025年,完成申请发明专利125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件。

2.推进科学普及工作

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加大科学精神和科技知识的基层传播力度。加强科普资源开发、集成与共享工作,繁荣科普创作,推动科研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努力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大力提高科普工作信息化水平。满足公众需求,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的资源优势,顺应互联网发展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游戏化的新态势,创新手段,想方设法把科普渗透到网游、视频、网络社区中,把网游族、低头族吸引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上来。

3.推进商标品牌建设

围绕品牌经济发展,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商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推进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加大商标注册力度。引导企业增强商标品牌意识,发挥企业品牌建设的主体作用,提高产品服务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加强对中小企业自主商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商标品牌的培育,加强对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的管理与利用,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巩固精准扶贫成果。至2025年,注册商标增加260件。

第十一章 加快融入内外双循环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依托我国超大市场优势,主动对接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积极共建“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建设为重要发展机遇,对接重要节点城市,培育外贸主体。积极引进外向型企业、壮大主导优势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用好用足出口信保、市场开拓、品牌创建、示范基地、“三单融资”、增量补贴、会展补贴等扶持政策,重点支持发制品、皮草皮革、羽绒、酒业等骨干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培育一批新的外贸增长点。创新外贸业态,积极探索跨境电商新模式,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创建工作,开展直购进出口、跨境电商B2B等多种业务,争取市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落户北塔。到2025年,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达12%。

(二)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规划和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突出引进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持续加大“500强”企业、优势产业链龙头企业、外向型实体企业、商贸流通载体项目引进力度。

(三)推进消费扩容提质

开展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行动,鼓励出口企业向区域市场投放符合国际市场质量标准的优质产品。倡导智慧绿色生活,引导新建住宅开展全装修交付,鼓励智能家电、家居消费,提高建材家居消费水平。促进汽车贸易市场发展,落实国家、省级汽车贸易促进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规范二手车市场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扩展老龄用品市场,推广适老家具、保健食品、健身理疗等产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鼓励传统服务行业改造升级,促进新兴消费、服务消费和绿色消费,发展平台经济、地摊经济和夜间经济,加快推进以宝庆府古城为龙头的湘商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努力打造河上丹霞特色小镇。大力促进节假日和会展消费,鼓励支持举办节假日商品、特色商品等各类促销展会,以展促销,拉动消费。引导品牌消费。鼓励湘窖酒业等“老字号”企业提升品牌竞争力,带动品牌消费。全力保护消费者权益,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加大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日常消费品的打假力度,严惩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等违法行为。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工作。畅通12315热线,用好12315平台,形成接收、处理投诉举报的完整体系,为消费者提供统一便捷、及时高效的服务。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重点围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现代商贸物流等开展精准招商。坚持招引“500强”与“培新育潜”并重,坚持引资与引技引智并举,坚持招商引资与经济贸易相结合,创新招商模式,提升招商效率。发挥企业招商主体作用,深入开展以商招商,加强与中国贸促会、商务部投促局、重点行业协会、区域重点商会等专业招商机构的合作,形成政府推动、企业承办、市场运作的招商引资机制。探索“组团招商、集群引进、整体开发”招商模式,组建组团承接联合体,构筑产业链生态圈。

第五篇 坚持城乡一体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第十二章 统筹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合理布局生活空间,严格保护生态空间,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创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共融、一体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城乡一体新格局。聚焦抓重点,补短板,高质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捷城乡交通网、优化城乡商贸物流网、持续完善水利基础网、提升新型信息网,实现市民购物不过江目标,为我区社会经济发展蓄能量、添后劲。

(一)打造城乡一体格局

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原则,促进城镇协调发展、互促共进,逐步建立以主城区为核心,中心镇为纽带、基础镇为支撑的城镇体系。突出城镇特色,促进城镇有品质、有特色的发展。重点建设陈家桥集镇、兴隆集镇,支持鼓励状元洲街道建设滨江旅游休闲区。加快拓城融城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向北发展建设,沿雪峰北路、北塔路、魏源路、西湖北路及邵西大道打造宜居新城,实现与北部城区的协同发展,推进与新邵融城步伐。全面推进“煤改气”,主城区实现全覆盖,并向城乡结合部延伸。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塑造整洁、美丽、精致的城市空间环境,着力将北塔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精美城市典范。继续完善人防、消防设施建设,精细化管理好人防、消防设施。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布局,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6%。

(二)构建便捷城市交通网

高标准改造中山路,按城市道路标准,建设人行道、绿化和路灯等设施,提高中山路两侧土地利用价值。完善城市环路,建成以西湖北路、北塔路、雪峰北路、邵西大道为纵线,修建以魏源西路、龙山路、云山路、南山路、虎形山路为横线的城市路网。努力推进“一区一带三园”项目建设,逐步完善市政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推进桥梁建设,加快启动云山大桥、苗儿大桥、中山大桥、田江大桥建设,打通双清、北塔两区联系。提高交通出行能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北塔又好又快发展。优化公共交通体系,坚持“线网层次多元化、城乡网络一体化、换乘衔接便捷化”的理念,实现公交网络全覆盖。加大停车场建设和提质改造力度,大力发展智慧立体停车空间,鼓励停车产业化,切实解决停车难问题。

(三)优化城乡商贸物流网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市场疏解与片区开发相结合,继续稳步推进主城区建材市场、光裕竹木市场、钢材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商品交易市场向外疏解,打造建材仓储物流园,推动非主城区功能向外转移,促进主城区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主城外围区域的协同发展。促进商业集聚发展,合理建设商业综合体,在主城区和成熟地段合理规划建设商业综合体,调配城市交通、金融等资源,打造一批符合标准、可入性强、通达性好、舒适性高的商业综合体,重点推进雪峰商业广场、广厦文化教育创意园建设。优化社区商业网点和农贸市场布局,构建布局合理、服务优质、方便快捷的新型社区商贸体系。打造特色商业街区,积极培育中驰商业街等一批商业街区,形成集聚效应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鲜明、基础设施完备、街区管理规范、拉动消费作用明显的商业街网络体系。

(四)持续完善水利基础网

按照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和村庄规划布局,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农村供水格局。重点推进市政管网延伸工程,加强对老化失修、水质保障程度不高的集中供水管网提升改造,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确定工程布局和供水规模。重点推进兴隆社区新利片区、刘黑、白田等市政管网建设和改造。切实推进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快六十、河上桥、涟江等集中供水工程提质改造项目建设,提升城乡供水保障水平。继续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按照统一规划、应用主导、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把握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把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于全区水利建设,增强水利工程的系统功能、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能力,提升水行政部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水利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整合以政务公开为重点的水行政管理系统、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及水资源管理系统功能。

(五)加快建设新型信息网

大力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在5G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及物联网基础设施、“智慧+”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布局。推动5G网络在重点区域全覆盖。建设一批行业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加强在行业领域的深度应用。提前谋划,统筹推进,制定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明确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消防、远程教育等建设发展布局。加强信息化服务管理,夯实信息化服务基础,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信息化惠民便民。全面推动“智慧广电”内容生产、节目制播、传输覆盖、安全监管、科技创新五大体系建设,使之成为服务全区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助力乡村振兴和民生保障的重要平台。开办科技致富、农林养殖、卫生防疫、运动健身、防灾减灾、水利气象、文化娱乐等贴近基层群众需要的服务性广播电视节目,打造一批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节目品牌。到2025年,使用5G网络人口占比达70%。

第十三章 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以人为本的民生理念,通过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筑牢社会保障网络、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卫生服务水平、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基本形成与城乡居民收入、经济增长匹配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就医不过江、读书不过江。

(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1.稳定就业形势

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促进就业与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等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坚持分类施策,提高劳动参与率,着力培养新的就业增长点,扩大城镇就业规模,统筹城乡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就业7000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2.健全就业政策机制

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的衔接,形成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综合性经济政策体系。加强就业政策与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的衔接,促进就业政策的公平与公正。加强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和就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社会提供公共就业信息服务。构建“互联网+人社”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线上点单、线下消费的O2O模式,扩展就业新空间。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重点培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人才。

3.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

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深入实施离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见习。健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参与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统筹城乡就业,健全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坚持以人为本,多措并举,保障退役军人实现稳定就业。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规范公益岗位开发和管理,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

4.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构建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劳动者和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市场配置资源、劳动者自主选择、政府购买服务和依法监管的职业培训工作机制,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和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对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等实行免费职业培训。加强对家政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服务素质水平,打造北塔家政、北塔月嫂品牌。在“十四五”期间,力争职业技能培训人数达到7500人。

5.提高工会服务能力

认真落实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切实提升工会组织服务职工能力水平。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依法推进各类企业、两新组织普遍建立工会组织,工会组建率始终动态保持在85%以上,打造示范镇(街道)工会、示范社区工会。牢固树立以职工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配齐配强工会干部。深化劳动竞赛活动,大力弘扬劳模工匠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聚力抓好职工普惠服务,推进工会服务普惠化、精准化、常态化。

(二)筑牢社会保障网络

1.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和引导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持续参保,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对各类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实现源头管理和精确管理,为全民参保提供基础支持。鼓励积极参保、持续参保,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度,积极做好基础养老金统筹工作。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规范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政策,完善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实行“先保后征”,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落实。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挂钩联动制度。到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

2.健全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将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贯穿社会救助工作全过程,织密扎牢社会救助安全网。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机制,全部联通省、市低收入家庭认定核对系统,推动全区低收入家庭认定信息比对工作规范化,强化动态管理,做好“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加大临时救助力度,重点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加大残疾人社会救助力度,完善福利补贴及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自主制度,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完善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3.加强医疗保障及医疗救助工作

不断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加强部门联动,实现医保基金市级统筹。建立待遇清单制度,根据省局的统一部署,全面清理相关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待遇政策,以及生育保险、医疗救助政策,统一规范医保待遇标准。积极稳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药品招标采购改革。继续强化医保基金监管,持续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治理工作,构建“不敢违、不能违、不愿违”的长效机制,全面堵塞基金管理漏洞。切实抓好医保精准扶贫,实现农村脱贫人口政策全覆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覆盖率均达到100%。

4.切实保障军人权益

建设省级退役军人服务站示范点1个(茶元头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按照“五有”标准完成全区镇(街道)、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标准化建设42个。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退役军人工作的政策法规,推进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关于加强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实,推动退役军人就业安置、优待褒扬、权益维护、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落地落实。加快全区退役军人信息化建设步伐,完成退役军人建档立卡工作,建好退役军人数据池,推动“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建设,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构建覆盖全区,上下协同信息化体系。

5.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加快构建和完善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推进解决超期安置和棚改扫尾工作,不断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提升住房保障的能力和水平,重点推进江馨裕泽园、新景佳苑、桂花西苑、欣玥城经济适用房等安置房及棚改项目。加快公租房建设,完善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度,加强准入、使用、退出等全过程管理,确保保障性住房配租政策程序合理、公开透明,有效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重点推进老旧小区及红线外老旧小区提质改造,支持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全面清理整治住宅小区乱搭乱建,遏制新增违建。到2025年,改造老旧小区10394户。

6.健全计生优质服务体系

加强重要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医院、旅游景区及游览娱乐等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鼓励大型企业(单位),女职工较多的企业(单位)设置独立母婴室。健全以妇幼保健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规范妇幼健康服务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扶、计划生育家庭特扶、长效节育补助制度等相关政策措施落实。落实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孕产妇保健免费服务等法定奖励和社会保障,积极探索母婴照料服务体系建设,依法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到2025年,育龄妇女免费产前筛查率达到100%。

(三)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1.优化城乡教育布局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继续实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合理布局学校,城区新建九年一贯制雪峰学校1所,农村学校搬迁合心学校1所,新建第三幼儿园和北塔区第一高级中学。推进镇(街道)学校提质改造及薄弱学校改造。落实城乡资源一体化配置,实行城乡教师编制标准统一,实施城乡教育装备标准化、一体化建设,推进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学校视觉环境达标工程建设,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继续推进平安校园建设,保障优质教育发展需求。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配齐配强教师队伍长效机制。建立“区管校聘”管理机制。实施区管教师大编制管理办法,尊重学校主体发展地位,完善学校人事聘任。构建培养培训机制,推进教育服务基地建设,开展区内城乡学校交流合作,实施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严格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选拔,在全区中小学校建立各学科齐全的名师工作室(坊)。加强教师业务素养培训,推进“卓越教师”国培、省培、市培、区培四级培养计划。全面落实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对长期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或从城区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的教师,在申报职称时予以倾斜。

3.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学前教育:在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就读幼儿占总数的80%以上,建设2-3所公办示范性幼儿园,各镇(街道)办好一所中心幼儿园,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5%以上。义务教育:现代学校的比例达60%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有学习能力的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小学毕业生100%升入初中,小学在校学生巩固率达100%,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98%以上。高中教育:增加一所公办普通高级中学(北塔区第一高级中学)和一所民办高级中学,为普及高中教育做好铺垫。职业教育:新建职业学校1所,将女子职业学校、护理学校等学校纳入区域内教育发展规划,按政策大力支持发展,为现代服务新城建设提供实用性人才支撑。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重点培育省级骨干校和示范校。到2025年,普及高中教育,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年。

4.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

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努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互联网+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提档升级,建设教育专网,推进5G智慧校园建设。建设覆盖所有农村学校的网络联校群,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1+N”、“N+N”的专递课堂网络扶智教学模式,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益,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

(四)提升卫生服务水平

1.健全基础医疗服务网络

大力推进医疗资源均等化,做大做强特色专科医疗服务。在完成区妇幼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北塔人民医院、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江北院区(暨邵阳市妇女儿童医院)、消防医院、康复医院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设置独立的医学影像诊断、医学检验、病理诊断等医疗机构,在新建小区、园区、旅游景区、大型住宅区等区域新办康复、老年病、护理、中医、临终关怀等医疗机构。做大做强特色专科医疗、养生等行业,形成健康产业新兴增长点,满足全区居民不同的健康需求。实施家庭医生责任制。建立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支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医联体”,实施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新模式。

2.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打造“大健康”理念,加快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重点完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检验中心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卫生人员专业水平,继续在传染病防治、免疫规划、地方病防治、慢性病防治、职业病防治等方面发力,进一步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特别是应对疫情防控能力。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技术指导为前提、社区康复为基础、康复机构为骨干、家庭为依托的精神障碍和精神残疾康复工作模式。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

3.推进中医中药发展

紧扣国际现代养生保健发展热点,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以名医、名药、名店为主体,结合西方现代养生保健服务新技能,引进国际养生保健新业态,大力推广中医传统疗法与中西方现代养生保健服务,发展中医养生、营养饮食、按摩保健、经络保健、慢性病预防、体重管理、睡眠健康、特殊疾病保健等特色养生服务。加强对膏方、针灸、穴位贴敷、按摩保健等中医技术的规范使用和管理,推动健康管理产业由健康体检向健康干预发展,形成现代化养生保健服务品牌。依托邵阳市中医医院作为养生保健培训基地,利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建国医堂(中医馆)的100%全覆盖,并具备开展中医药服务能力。

4.加强医疗和公共卫生队伍建设

完善卫生人才队伍引进和培养机制,通过“农村订单”定向生培养、乡村医生本土化培养、公开招聘等各类形式,增加区、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通过三年时间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空编现象,进一步扩大基层医疗预防人员队伍。加强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进一步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解决乡村医生的医疗、养老、待遇问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着力改善服务供给质量。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2.95人。

5.大力推进健康产业信息化

整合全区医疗卫生资源,完成医疗、预防、保健数据及管理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共享,并逐步与医保、社保、民政等信息对接,充分利用市医疗卫生网络平台资源,从全域角度做到知识、技术、信息资源共享。通过远程通信技术、全息影像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挥大型医学中心医疗技术和设备优势,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在分级诊疗、慢性病管理和健康咨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6.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加强医共体建设,健全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分级诊疗模式,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推进综合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通过医共体模式对基层医疗机构在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上帮扶提升。

(五)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1.加快养老基础设施建设

将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推动陈家桥镇、田江、茶元头街道敬老院提质改造,加快综合性农村养老机构建设和护理型床位建设。建设1个区级五星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打造集监管、文娱康乐、家政服务、医养结合为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平台。推进镇(街道)综合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争取建设4家街道层面社区居家养老的5A级服务站,持续完善日间照料中心。到2025年,每千名老人拥有护理型养老床位数40张。

2.加强服务队伍建设

建立养老服务管理人才队伍,对全区养老机构及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的负责人进行多层次、多类别的专业培训。将养老护理员培训作为职业培训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内容。对参加养老服务技能培训且培训合格的劳动者或创业者,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建立养老服务产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提高其业务能力、经营水平和管理层次。

3.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把健康养老服务纳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要内容,落实各项支持政策。鼓励本地养老养生企业整合、联合、重组,推动规模化、集团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打造一批健康养老项目、基地和企业。鼓励房地产企业转型发展,开发建设健康养老地产、健康养老公寓。支持内部管理规范、经营创新能力强的健康养老服务企业,探索健康养老新业务、新模式。重点抓好邵阳市北塔院区医养中心二期及北塔医养产业园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

(六)发展妇女儿童事业

1.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切实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提高居民性别平等意识。加强城乡妇女技能与教育培训,提高妇女综合素质,鼓励妇女自主创业。加强妇女干部培养选拔,增强妇女参与政治经济活动能力,提高妇女参与决策管理水平。预防和制止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

2.加强儿童保护

强化对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的依法保障和社会责任,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制度,严格规范儿童收养。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暴力侵害、弃婴等违法犯罪行为。

3.支持构建和谐家庭环境

加强对困难、失独、单亲特困等特殊家庭的政策支持、救助和服务。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完善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促进发展家庭服务,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倡导夫妻共担家务,提升家务劳动社会化水平,探索实行父母带薪育儿假。

第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

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和公共文明行为引导,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全民体育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用文明的力量提升居民道德素养、增强百姓福祉、弘扬社会新风尚。

(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开展“树新风治陋习”移风易俗专项工作,倡导城乡居民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庆事不办。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助力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二)加强传统文化保护

坚持保护第一、预防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提升纪念设施人文休闲功能。积极开展宝庆瓷刻、喻家花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宣传活动,落实文化传承建档整理。做好古北塔修缮保护工作,进一步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对廖耀湘公馆、邓益墓地等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修缮,加强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农村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势,将孝亲敬老、重诺守信、邻里互助的乡村伦理继承好、发扬好。

(三)健全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新三馆一中心的建设,推动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提质改造、扩面增容,全面实现升级达标。创新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好北塔青少年健康发展中心。推进苗儿村、马家村文化长廊建设,新建5个村级文化长廊。以“欢乐潇湘”、“宝庆群艺汇”、“春节联欢会”等品牌活动以及节庆活动为抓手,大力推动镇(街道)、村(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继续实施“免费开放”、“送戏送影下乡”等工作,补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全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指标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四)提升文艺作品质量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加大对精品剧目创作扶持力度,复排经典剧目,创作小戏小品、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推动旅游演艺精品创作和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创新。依托我区现有的文化艺术资源,积极支持广大文艺工作者以讴歌我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为题材,创作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实施精品战略,积极参与文艺创作“五个一工程”,力争推出1-2件市级文艺精品力作。大力建设基层文艺队伍,做好文艺人才培养,切实加强思想引领工作。

(五)建设全民健身设施

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综合型体育广场1座、足球场10座、篮球场10座、羽毛球场2座;推进苗儿村体育公园及山地自行车赛道和李子塘环形赛道建设;完成田江村健身步道建设,推动建设健身步道20公里;加快桂花体育小镇建设。加强健身器材的配发、管理、维护、更换工作,不断提高村(居)民晨晚练的参与度。举办体育比赛活动,培育、推动体育市场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支持发展健身球、健身操、健步走、太极拳(剑)等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体育项目。大力推广武术、龙舟、健身舞等传统体育项目,扶持民族体育项目发展。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推行以健身操、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日常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工间操”制度,倡导每天健身一小时。推动社会体育组织发展,加大体育人才的发现、培养工作,积极组队参加省、市体育竞赛。

第六篇 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

第十五章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1.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推动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实施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督促企业严格按证排污,加强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控,全面推进工业VOCs综合治理。打好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治理攻坚战,全面淘汰高排放老旧车辆,动态更新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库,强化柴油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污染监管,依法开展专项检查。强化扬尘污染治理管控,加强重点施工单位信息化管理,规模以上土石方建筑工地安装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设备,建立扬尘控制工作台账。扩大道路机械化清扫和洒水范围,渣土运输车辆实现动态跟踪监管。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强化特护期专项执法。到2025年,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0%。

2.改善水体环境质量

持续发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快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和配套管网等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雨污分流、老旧污水管网改造和破损修复等工作,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深入开展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确保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深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工业、地下水和城乡生活污染防治,以及黑臭水体、船舶和码头污染等领域治理工作,深入推动落实河(库)长制。推进全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修复工程,重点开展李山峰溪、枫江溪、观音庵溪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以及板铺溪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茶元头溪河道综合治理等项目。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加强岸线保护修复。继续推进资江流域禁捕退捕后续工作,加强对登记移交船舶的管理和联合执法监管。到2025年,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Ⅱ类水体比例超过98%。

3.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着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构建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健全粮食种植基地、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城市建成区等重点区域监管体系,加大土壤污染执法力度,强化环境监管执法。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持续深入推动固体废物大排查、大整治,全面公开问题清单和整改进展情况。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提高10%。

(二)构建绿色生产生活空间

1.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严格执行邵阳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类规划,设置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强化运用“三线一单”作为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的重要依据,不得随意变通突破、降低标准。

2.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从保护区划分、标志设置、隔离防护、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建设等方面,推进农村千人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开展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化规划引领作用,以村(社区)为单位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变农村污水横流、乱排乱放现象,基本建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运维管护机制。规范畜禽养殖,加强污染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整治农村畜禽(水产)养殖污染。

3.打造绿色生活空间

坚持“开门见绿,环城植绿,滨水增绿”,全力构建“两园二廊多点”森林生态体系。重点开展省级生态廊道建设,对怀邵衡铁路、二广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纵横线、省道联络线、县道等主要交通干道两侧第一层山脊线可视范围内的可绿化山体,因地制宜开展补绿、增绿150公顷,开展水岸绿化50公顷。通过人工造林、补植造林方式,提高道路两侧植被裸露地或林木稀疏山体的覆盖率,个别有条件的地段可设置观景点和观景平台。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加快建设天平山生态公园、龙山公园。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森林面积、提升城市森林质量、增加城市居民游憩空间为目标,全面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开展郊野绿地建设,重点加强郊野公园建设,形成分布均匀布局,打造宜居、宜游、宜赏的森林城市,满足居民获得城市森林生态服务的需求。规划建设郊野公园2处,综合性公园4处。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超过60%。

(三)抓好环保督察问题整改

建立督察整改常态化工作机制,锲而不舍抓好督察整改工作,定期督查通报。对短期内必须完成的整改任务,挂账督办,确保按时按进度完成整改;对需要长期坚持的整改任务,常抓不懈,一抓到底,全面实现整改目标。认真开展环保督察整改“回头看”,坚持开展自查自纠,查漏补缺、举一反三,杜绝问题反弹。统筹抓好中央巡视、国家审计等反馈问题整改,抓好省委、省政府交办环境问题整改,确保整改落实见效。

第十六章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全面推动集约节约资源,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把实施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动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一)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1.全面推动能源节约

积极推进低碳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结构性减排、技术性减排、制度性减排,加强重点领域节能管理,积极推行“一挂双控”措施,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和过剩产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其它产业按先进能效标准实行强约束,实施强制性能耗物耗标准。强化项目审批审核,从源头控制能耗。

2.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合理开发、全面节约、高效利用水资源。强化节水考核管理,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建立健全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建立水资源安全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全面落实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修订完善用水定额标准体系,严格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大力推广农业节水设施,建立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灌溉体系。统筹推进城乡生活节水,完善“阶梯式水价”制度,推动节水器具普及,减少跑、冒、滴、漏。

3加强土地矿产集约节约利用

严格耕地、林地保护,建立项目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质量约束体系。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科学配置城镇工矿用地,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适度提高城镇建筑容积率,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合理安排生态用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加大闲置土地、违法用地、批而未供土地清理力度,盘活存量资源。

(二)全面推进绿色生产

1.全面实施清洁生产

大力推动双超及高能耗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建立对已实施清洁生产企业审核的长效管理机制,重点对未实施审核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加大重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工作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做到源头削减,实现节水减排。着力推动园区绿色化、循环化和生态化改造。

2.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开发利用“城市矿产”,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产品,鼓励纺织品、汽车轮胎等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加强生态林体系保护和建设,推广清洁低碳技术。倡导低碳消费方式,广泛采用节能低碳新技术。

第七篇 坚持共建共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第十七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科学立法

坚持区委领导、人大主导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区政府在组织协调、统一调度、专业支撑、服务保障、起草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方面的依托作用。扩大社会参与力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规章制度制定中的协商作用,对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探索建立有专家学者、法治实践经验人员等参加的论证咨询机制。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项目征集和立项论证制度。加强起草阶段沟通,严格审查程序,让规章制度符合规律和我区实际,反映人民的意愿,增强创新性、协同性、实效性,落实规章制度制定监督等各项制度。

(二)推进司法改革,促进司法公正

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法官和检察官权责清单和司法人员的评价考核机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与纪检监察衔接。深入推进诉讼制度改革,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和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完善速裁程序运行机制,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深入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开展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完善人民监管员、人民陪审员制度建设,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的记录制度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办法。扎实推进司法为民便民利民,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并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组织、引导、推荐律师靠前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规范经营,提升防范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的能力。

(三)抓好法治宣传,推进全民守法

加大全民普法力度,以各级领导干部、执法人员和青少年为重点,运用法治讲座、法律培训、法治图片展、讲案学法、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在不同群体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重点强化八五普法和民法典宣传工作。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继续推行“法律六进”活动,健全领导干部年度述法制度和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法制度,将法制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实施乡村法律文化建设,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向镇(街道)、村(社区)延伸,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扩大法治文化影响力,深入开展法治乡村建设,积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严格行政执法。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权责边界,按要求调整完善区、镇(街道)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权责清单。建立权利事项增减调整动态管理机制,对取消与下放行政审批的领域,研究制定监管办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暂行条例》和《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网络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策等法定程序。依法适度地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行政处罚权和下放行政执法权,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防腐制度,强化政府公职人员思想政治建设,切实落实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用制度的笼子规范权力运行,构建廉洁高效政府。

第十八章 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综合治理机制。

(一)激发全民参与活力

1.规范社会组织管理

建立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制,严格按照规定依法办理社会组织成立登记、变更、注销,积极开展社会组织年检工作,逐步实现社会组织规范化动态管理,进一步提高质量,严控数量。对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严格年审制度,依法取缔非法社会组织,淘汰不参加年检、不发挥作用的社会组织,严格规范社会组织从业行为。在社会组织中开展等级评估,引导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获得社会认可,寻求更多的发展资源和机遇。

2.强化社会组织支持力度

建立社会组织服务平台,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打造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注重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不断拓宽村(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渠道,引导支持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城乡治理,在提供村(社区)服务、扩大村(居)民参与、培育村(社区)文化、促进村(社区)和谐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围绕扶贫济困、防灾减灾、健康养老、公益慈善、社区矫正、纠纷调解、预防犯罪、移风易俗等方面提供多形式、高质量的社会服务,让村(社区)社会组织的微治理释放出大能量。

3.增强社会自我调节能力

加强镇(街道)、村(社区)法制宣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引导,指引公众用法律法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规范修身律己,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创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村(居)规民约、社会公约等社会规范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规范在协调社会关系、约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我调节能力。完善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举报奖励、公益反哺、以奖代补等激励机制。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搭建平行、互动、多样的群众参与网络平台,形成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

(二)增强基层治理能力

1.强化基层党建

以基层党建为引领,高质量促进“三治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建带村(社区)建”,建设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群团组织为纽带、各类社会组织为依托的基层群众工作体系,围绕基层党组织构建“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创新“基层党建+N”工作模式,实行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依托社区“党建指导站”,实现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一网融合。依托“北塔365基层党建”品牌,推进党建“一居一品”工程。

2.加强基层自治

以基层自治为基础,充分激发基层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加强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建设。依法明确村(居)民会议、村(居)民议事会和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等功能定位,完善村(居)务决策和监督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发挥“互联网+监督”平台和村(居)务公开栏的作用,完善线上线下村(居)务监督机制。注重发挥村(居)民公约自律作用,及时修订完善自治章程、村(居)民公约等各类规则,促进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到2021年底,村(居)民公约修订率达100%。

3.建设基层治理队伍

抓好新一轮村(社区)“两委”班子换届,选优配强“两委”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坚决防止选出涉黑恶问题村干部。加强基层教师、医生、农技等人才培养。全面落实省委“1+5”文件,加大从镇(街道)选拔干部和基层遴选优秀干部力度,完善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选拔镇领导班子成员、招录镇公务员、招聘镇事业编制人员的良效机制。建立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序列,加大村(社区)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培养。全面落实镇(街道)和村(社区)干部薪酬待遇政策和健康体检、带薪休假、集中疗养等关怀制度,表彰重用担当敬业有为的先进典型。注重发挥基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带头作用。

4.健全基层治理机制

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完善村(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社会治理功能,加强实战化平台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一村一辅警”、“邵阳快警”提质升级。完成“雪亮工程”城乡社会末端感知系统布局,探索风险预警闭环处置模式,构建“事前感知预警、事中快速处置、事后追溯还原”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重点贯彻落实全省禁毒工作部署,开展毒品问题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涉毒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程,严格落实吸毒人员分类分级管控,强力推进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

(三)健全矛盾预防机制

1.加强矛盾问题的源头预防

坚持完善重大决策机制和程序,把广泛听取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意见作为刚性门槛,充分发挥信访工作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及时向党委政府提供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全面梳理、依法规范各项行政管理事项,推动各级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实,确保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行,防止因违法行政、违规操作引发矛盾纠纷。

2.注重矛盾问题的源头发现

全面推行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好基层信访、平安建设、司法等资源力量,广泛吸纳新乡贤、积极分子、“五老人员”等作为信息员,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处理。健全基层常态化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准确把握群众诉求的新动态新情况,及时预测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源头发现矛盾隐患,加强风险预警,确保工作走在风险前,严防行动性、扬言类信息造成现实危害。

3.强化矛盾问题的源头化解

牢固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完善多元化解机制,加强信访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协调联动,坚持情理法并用,综合施策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实际困难和心理疙瘩,提高信访矛盾化解的有效性和公信力。坚持领导干部坐班接访和带案下访工作常态化,成立党委政府领导牵头、职能部门主抓、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专班,一体推进解决问题、帮扶救助、思想疏导等工作,确保“事心双解”,真正做到问题化解、人员稳定。着力推动“互联网+信访”融合,建成信访一屏通综合应用平台系统,实时推送信访事项受理办理过程的进展情况和处理结果,确保矛盾化解得到及时督办、随时督办、精准督办。

(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1.严格落实城市建设规划

改善公共设施布局,完善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公共场所合理规划公共厕所、垃圾中转站、小游园等设施,重点推进江北防洪堤公厕建设,每年新建2座小游园,逐步为大型社区配套干湿分类垃圾站,启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不断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统筹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提高残疾人、老年人、孕妇等群体的生活便利度。

2.开展精细化管理

理顺城市管理机制,科学划分管理任务,进一步明确管理、执法权限,建立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联动机制,推动部门协同,促进城市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加强城市管理信息共建共享,结合5G城市建设,推进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打造“一街一景”的城市风貌,在确保安全、实用、美观的前提下,规范设计城市门店招牌,开展西湖北路、魏源路、资江北路等主干道门店招牌规范化示范。

3.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紧抓治安重点路段、重点区域、公共场所视频监控建设,着力促进智能安防小区视频监控与公安视频对接工作。紧抓5G建设机遇,推动设施联通、信息互通、工作联动,形成微端融合、服务联动的智慧政务网,建设大整合、高共享、深应用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平台,打造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治理数据采集和分析平台,借助科技促进管理力量精准配置,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加快完善审计工作

紧紧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加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力度,加大对经济社会运行中各类风险隐患的揭示力度,加大对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把脉问诊”。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充分发挥审计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预警作用,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把握好依法审计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坚持以是否符合改革发展方向作为分析判断的标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实为服务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有分量的意见和建议。

规范权利运行,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提高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思想认识。扎实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审计机关机构设置,合理配置审计人员,有效整合审计监督力量,夯实审计事业发展根基。大力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进一步创新审计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不断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和深化审计信息化建设,坚持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通过信息化、数字化为审计全覆盖提供技术支撑。加快推进“金审工程”三期建设,积极推广运用数字化审计模式。

第十九章 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针对涉及国计民生的生产、食品药品、粮食、网络等重点安全领域,筑牢织密安全保障网络,有效防控各类风险。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指挥、物资、运输、医疗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一)切实维护公共安全

1.加强生产安全

强化管理职能和监管责任,提高生产安全保障水平,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安全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加强安全监管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平台和安全生产视频监控平台,建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信息库,严查严管、严处严罚,确保生产安全。强化交通安全管理,定期开展各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强化交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交通,加大公路交通秩序管控力度。“十四五”期间,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不超过1起。

2.加强食品药品安全

加快建设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提升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能力,形成从农田到企业、从市场到餐桌完整的检验检测链条,确保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全覆盖。加强基层所快检设备的配备,加大对检测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检验检测水平。重点围绕食品、药品和保健品,扩展延伸至医疗器械、美容化妆品等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重点商品或服务,加大虚假违法广告整治力度,加大竞争执法力度,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到2025年,食品安全合格率达98%。

3.加强粮食安全

以粮食生产为基础,深入推进“优质粮油工程”和“千亿粮油产业工程”,切实保障粮食种植面积和质量。巩固土壤污染治理成果,提高粮食品质,确保优质稻达90%以上,守好群众“菜篮子”、“米袋子”。坚决制止乱占耕地、耕地抛荒和“非农化”、基本农田“非耕化”。强化对重点粮食生产企业、收储企业、加工销售企业、零售企业、交易市场的价格监测,合理维护粮农利益,保护粮食生产积极性。夯实地方粮食储备体系,推进粮食物资储备和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健全政府储备和社会储备相结合的分梯级粮食储备机制。坚持畅通军地协商联动机制,完善军粮供应保障体系,不断优化运行机制,严把军粮质量,坚持高标准供应。到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8万吨。

4.加强网络安全

建立健全舆情管控应对机制,进一步强化网络安全和舆情管控引导。建立计算机终端准入机制,从根本上降低网络安全风险。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控机制,加强对负面舆情、网络不安全因素、计算机病毒交叉感染、计算机终端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管控。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社会舆情应急管理,传播正能量。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培育壮大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发挥驱动引领作用,以信息化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加强水利安全

推进病险水库巩固性除险加固,完成全区小型水库工程维修养护项目。规划建设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7座,共计8座水库进行巩固性除险加固。强化区域防洪工程建设,尽快形成城区防洪闭合圈,提升城市防洪防涝能力,重点推进北塔岸坡防护、陈家岸坡防护、李山峰岸坡防护、田江岸坡防护、高撑岸坡防护、汽修厂岸坡防护、观音庵枇杷庙保护圈、新滩保护圈、枫江防洪堤6处岸坡防护工程和3处堤防工程建设,新建土堤4.5公里,岸坡整治12.15公里。

(二)健全应急保障机制

1.健全决策智能的应急指挥体系

加强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提高应急救援指挥能力,强化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底线思维,坚持防救结合、联防联控,构建“全灾种大应急”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救援指挥工作方案,落实分级指挥和专业技术指挥相结合的指挥模式,提高指挥效率。健全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立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组成的应急救援体系。推进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建设,集成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和应急指挥一张图,实现风险监测预警、应急指挥调度、救援资源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等功能,提升科学决策和指挥处置能力。

2.健全节约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健全应急物资保障网络,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推进北塔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指挥中心建设,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物资保障水平。应急物资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不误事。建立集中生产调度机制,统一组织原材料供应、安排定点生产、规范质量标准,应对短期物资供应短缺问题。

3.健全平战结合的应急运输保障体系

立足“平战结合”理念,加强应急运力储备,畅通运输通道和物流配送,提高紧急运输能力。完善立体化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综合性智慧交通应急指挥中心,提高快速运输通行效率和保障能力。完善运力紧急调用和征用补偿机制,优化运力储备结构,确保关键时刻运力有保障。整合利用社会化物流资源在前端供应采购、后端配送规划、资源和库存配置等方面的优势,保障物资供应和配送。加强战时应急运输协调,畅通应急运输绿色通道。

4.健全救治有效的应急医疗保障体系

夯实基层紧急医学救援基础。借鉴方舱医院和人防工程改造经验,提高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在相关设施新建或改建过程中充分考虑应急需求,完善场地设置、通风系统、后勤保障设计,预留管道、信息等接口和改造空间,使之具备快速转化为救治和隔离场所的基本条件。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强化快速反应,提升突发事件现场检伤分类救治和伤员快速安全转运能力。

5.强化基层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提高应急管理基层基础能力建设,推进应急管理示范社区创建,开展镇(街道)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推进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点)建设。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完善城乡综合防灾规划,统筹推进交通、水利、通信、供水、供电、供气、广播电视、消防等基础设施的抗损毁和快速恢复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农村,特别是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道路的建设、管理、养护和风险评估。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重点推进应急管理基地项目建设。强化风险隐患监测预警预报,提升风险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第八篇 坚持科学施策,推动规划实施

第二十章 规划保障措施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决策部署。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党内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建立容错机制,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全面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坚持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全面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认真做好港澳台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基层群众自治能力和水平。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深化国防教育,做好“双拥”工作,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三)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区委区政府对“十四五”规划的统一领导,认真履行政府职能,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的监督,提高规划执行成效。各级各部门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中央、省委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切实增强经济调节的适应性、针对性、灵活性,进一步改进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保障规划目标的如期实现和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加强规划衔接。充分发挥规划纲要的统领作用,构建以纲要为核心,重大专项为支撑,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组织编制和实施涉及新型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技术、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重点行业的专项规划,发挥好专项规划对总体规划的细化、分解和落实作用。做好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做好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积极探索推动“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的新思路、新办法。

狠抓项目建设。将重大项目建设作为规划实施的工作载体和重要支撑,建立完善“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库,推动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成一批、补充一批的良性循环。挖掘一批主导或新兴产业项目、重大技改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和高效农业项目,重点给予要素保障和推进。建立重大项目后评估机制,对重大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就业效益等多个方面实行评估,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

规范监督评估。完善指标体系的评价和统计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完善规划评估机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和期末评估,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措施。拓宽规划实施监督渠道,发挥行政监察、组织人事、统计审计等部门对发展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完善政府向人大、政协的报告和沟通机制,及时通报规划执行情况,充分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发展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公布规划的进展情况,让更多社会公众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十四五”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主办单位:中共北塔区委、北塔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北塔区政府办(区数据局)
区政府办电话:0739-5081798 邮箱:btqxzspj@189.cn
湘公网安备 43051102000006号 备案号:湘ICP备20010157号-1
网站标识码:4305110001 地址:邵阳市北塔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共北塔区委、北塔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北塔区政府办(区数据局)
区政府办电话:0739-5081798 邮箱:btqxzspj@189.cn
湘公网安备 43051102000006号
备案号:湘ICP备20010157号-1
网站标识码:4305110001
地址:邵阳市北塔区人民政府